为深入贯彻市校协同发展战略部署,推动高校资源服务基础教育,2025年3月,学校与西岗区建设小学正式共建“科技助苗”教联体,在科普教育、师资培养、实验室建设等领域展开深度交流协作。科技创新实验室作为建设小学的特色平台,配备有3D打印机、细胞机器人等专业科技设备,但受限于技术力量,设备长期未能正常运行,资源效益未充分释放。针对以上问题,计算机工程学院师生团队历时近两个月进行技术攻关,实现设备的稳定运转,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。
6月19日,师生团队走进建设小学,在科技创新实验室内开展公开课,现场演示各类设备运行原理,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小学实践教育动能,助力打造兼具科技感与实践性的创新实验环境。

2023级学生刁哲开展题为《神奇的3D打印机之旅》的授课,通过软件演示三维模型转化流程,讲解了耗材熔化后逐层堆积的打印成型原理,延伸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医疗、生活、教育等领域的多元应用,并通过现场打印模具,带领小学生们直观感受“科技造物”的魅力。


2024级学生唐律以“创客系统”实验箱为工具,通过“控制电灯”的功能,类比讲解编程控制实验箱的实验原理,采用模块拖拽与实操体验相结合的模式,邀请小学生们上台完成“管脚赋值”“延时等待”等模块的操作,带领大家体验实验编程全流程,实现编程思维的初步启蒙。


2023级学生周佳锐以“细胞机器人”为载体,带领小学生们探索可编程机器人的奥秘。该机器人由形似细胞的模块化部件组成,通过Cellrobot软件蓝牙配对后可依指令灵活移动。通过现场拼搭“机器小狗”,让大家在实践中感受创意与科技的融合,理解模块化的机器人设计理念。


在师生团队的努力下,建设小学科技创新实验室的硬件资源被充分激活,形成了充满活力的科技探索生态。课后交流中,建设小学校长马久郁对学校一直以来的支持表达了感谢,并高度肯定了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在课程中展现的实践能力。马久郁表示,这种跨学段的科技启蒙链条,在盘活硬件资源的同时,也为学校科创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路。
科普教育是计算机工程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举措之一,通过实践,大学生们有效实现了专业能力与创新素养的双重提升,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;小学生们则在沉浸式科技体验中开启了创新启蒙,激发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。学院也将为学生创建更多实践平台,带动学生将所知所学讲出来、奉献出去,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懈努力。
撰稿:刘硕
编辑:韩宇豪
审核校对:孙铭霞、任芳、刘硕